青海政协文史馆自5月9日起免费对外开放
青海政协文史馆自5月9日起免费对外开放
青海政协文史馆自5月9日起免费对外开放青海日报融(róng)媒体记者 乔 欣 通讯员 徐志涛
城乡社区是社会基层(jīcéng)治理的(de)(de)重心,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。社区也是党和政府联系、服务居民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既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,又是为民服务的最前沿。
社区“居民议事会”正在听取并讨论居民意见建议。图片由西宁市(xīníngshì)城西区虎台街道(jiēdào)提供
近年来,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将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有机结合,通过在(zài)小区打造(dǎzào)“红色堡垒”,激活“神经末梢”,让组织在小区“建家”,服务在小区“安家”,着力把居民小区建设成宜居(yíjū)宜人(yírén)的“幸福家园(jiāyuán)”。“社区是我家、建设靠大家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,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也正在悄然形成。
居民千件事,小区一张网。“支部(zhībù)建在小区里,服务也就(jiù)送到了家门口!小区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、多方参与,积极组织志愿服务、开展文化(wénhuà)活动(huódòng),让居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新西社区馨宁小区第二党支部书记吴立新告诉记者。
小区(xiǎoqū)虽小,却连着千家万户。虎台街道在(zài)(zài)推进市域治理工作过程中,围绕“治理创新”和“服务升级(shēngjí)”两条主线(xiàn),以党建“一根针”牵引基层治理“千条线”,将支部“融(róng)”进小区,先后在6个城市社区组建78个小区党支部,覆盖157个小区楼院,并将3000余名(yúmíng)直管党员全部纳入小区党支部管理,畅通了(le)党组织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各城市社区持续在建(zàijiàn)强基层党组织上用力、在提升治理能力上用劲、在为民办事服务上用情,着力找准“小切口”,在做优为服务增温、促治理提效这篇“大文章”的同时,也写好了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的新篇章。
社区工作者在辖区开展走访慰问活动。图片由(yóu)西宁市(xīníngshì)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
基层社会治理(zhìlǐ)任务重(zhòng)、头绪杂、难点多,仅仅依靠社区干部“单打独斗”,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(de)民生问题。针对这一现状,虎台街道积极推动各方力量有机结合,致力于将社区治理从“独角戏(dújiǎoxì)”变成(biànchéng)“大合唱”,坚持“群众的需求在哪里,阵地就覆盖到哪里,服务就延伸到哪里”的目标导向。小区(xiǎoqū)党支部成立后,小区党员(dǎngyuán)在家门口有了组织,各小区党支部通过业主微信群、党员交流群、宣传公示栏(gōngshìlán)等方式发出倡议,号召党员主动亮明身份(shēnfèn)、履行承诺,并参与小区治理。各社区先后打造了“移动(yídòng)办公桌”“幸福邻里汇”“七彩志愿服务”“南凉五花志愿服务”等为民服务品牌,真正实现将小区服务送到居民门口、走进群众心坎。
走进海晏路社区海晏路38号院,居民(jūmín)们对小区(xiǎoqū)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赞不绝口。“小区环境变美了,邻里关系也更加(gèngjiā)和谐,大家生活在一个小区就像一家人一样!”居民韩玉芬说,过去居民反映的问题(wèntí),业委会解决不了,物业公司不接招,最终变成了烂摊子,有时候小问题还会拖成大问题,现在居民有问题,社区第一时间出面,积极协调帮助解决,居民幸福感(xìngfúgǎn)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(tíshēng)。
社区(shèqū)工作者在辖区开展走访慰问(wèiwèn)活动。图片由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
海晏路38号院建成(jiànchéng)于1994年,是虎台(tái)街道46个老旧三无小区(xiǎoqū)之一(yī)(zhīyī),建成后一直没有物业和业委会,环境脏乱差、居民(jūmín)矛盾多。聚焦老旧三无小区“看得见的管不着,管得着的看不见”问题,社区(shèqū)坚持共建共治共享,推行“4+N”联席会议制度,整合社区党委、小区党支部、业委会、物业企业和驻区职能部门、“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”、在职党员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网格员、“红袖标”等治理力量,每月开展“听邻说事、请邻议事、帮邻办事(bànshì)、让(ràng)邻知事、由邻评事”工作,让相关各方由“背对背”到“面对面”,合力改善社区生活环境、基础设施等,成功营造了平安和美“新”社区。
除此之外,各社区党组织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对社区直管党员设岗定责、践诺承诺,设置了政策宣传(xuānchuán)、志愿服务、卫生整治、巡查监督、便民服务等(děng)服务岗位(gǎngwèi)。同时,还开展“双进双联四服务”“党员入格一网兜底”活动(huódòng),建立“工作在单位、活动在社区、奉献双岗位”的长效机制,1200余名在职党员走进社区,主动(zhǔdòng)参与社区文明创建、纠纷调解、弱势帮扶、平安(píngān)防控、政策宣传、矛盾化解、隐患排查等工作,争做社区示范者(shìfànzhě)、志愿者、带动者。
楼道里许久不亮的灯修好了、损坏的外墙(wàiqiáng)被粉饰一新了、堆积的杂物终于(zhōngyú)清理了……一件件琐事,通过(tōngguò)共商、共议、共治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平安是极重要的(de)民生。在虎台街道大街小巷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(zhōng),随处可见这样一群(yīqún)“红袖标”,他们(tāmen)穿梭在宾馆、餐馆、酒吧、烧烤摊等场所开展安全巡控、隐患排查、防范宣传、清理整治、便民服务……他们就是“红袖标巡逻队”。
网格(wǎnggé)化是治理(zhìlǐ)规模的细化,也是城市微观治理的体现,在优化基层(jīcéng)治理体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街道社区全面构建起联防联控、群防群控的社会治安防线,采取“网中有格、格中有人、人人负责”的网格化管理,在辖区共划分100个网格,成立网格党小组41个,打通了社区治理“经脉(jīngmài)”,形成了“街道—社区—小区—楼道—户”全域网格治理,通过小网格撬动大治理,让群防群治力量动起来,基层治理“活”起来,使基层治理更加(gèngjiā)有力、警网融合(rónghé)更加完善、服务群众更加到位,共同构筑起了居民(jūmín)安全的“防护墙(qiáng)”。
社区工作者在辖区走访入户时和居民(jūmín)一起(yìqǐ)包饺子。图片由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
各(gè)社区学习借鉴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经验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把需求的“哨子”交给群众,把解决的“担子(dànzi)”留给社区,将城管、民政(mínzhèng)、社保等部门职责“联起来”,党务、政务、商务等事务(shìwù)要素“聚起来”,采取“党群(dǎngqún)议事厅”“居民议事会”“民情恳谈会”“楼院板凳会”等多种方式,实现(shíxiàn)了“民事民提、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决、民事民评”。
同时,社区通过设立“民情恳谈室”“书记接待日”,广泛征询低保申请、文明创建、环境卫生、物业管理、爱老服务等群众普遍(pǔbiàn)关心的热点(rèdiǎn)、难点问题,真正实现(shíxiàn)了民情沟通无遗漏、服务群众零距离。
如今,邻里间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少了(le),居民与社区的距离(jùlí)也越来越近了,城市更有温度、社会更具认同、居民更加幸福。
一个书包、一本词典、一辆(yīliàng)轮椅、一袋米面……物品虽小,但饱含着辖区群众对改善生活、向往未来的期待(qīdài)。不久前,西宁行知小学二年级(2)班丁有红小朋友盼望能够有一支钢笔,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,获得更优异(yōuyì)的学习成绩。西宁熊猫馆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党员姚鑫(yáoxīn)认领了这个“微心愿(xīnyuàn)”,为她送上盼望许久的钢笔,帮她圆梦。
社会治理,说到底,就是(jiùshì)对人的(de)服务和治理。“解群众之难,纾百姓之忧”,只有把群众的需求当成“指南针”,才能把事情办到(bàndào)群众心窝里。一个个“微心愿”的实现、一件件“关键小事”的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幸福“满格”。而这,正是基层(jīcéng)治理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生动(shēngdòng)实践。
社区网格员正在为居民(jūmín)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和常识。图片(túpiàn)由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
服务好群众(qúnzhòng)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好方式。虎台街道各(gè)社区坚持把满足辖区群众需求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建立资源清单、服务清单、需求清单和“微心愿”墙(qiáng),形成群众“点单”、街道村社“派单”、在职党员“领单”的工作回路,实现(shíxiàn)“点对点”精准高效服务。社区普遍建立和完善(wánshàn)了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(liúchéng),将审批内容、办理程序、申报条件、办理方式等进行公示公开,并制作温馨提示(tíshì)连心卡(kǎ),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对各项办事程序一目了然,提高了办事效率,让居民在“家门口”共享便利服务。
除此之外,各(gè)社区采取(cǎiqǔ)错时服务、上门服务、延时服务等方式,实现(shíxiàn)服务群众无缝对接,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、高效(gāoxiào)、便捷的公共服务,把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(yī)公里”变成“最美零距离”。近年来,解决了防盗门更换、小区垃圾分类(fēnlèi)、粉刷楼道墙面、维修排水管网、老旧小区改造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余件(yújiàn),实现群众微心愿800余个。持续推进党建引领“有诉必应马上办”工作机制,解决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馈问题1100余件……一个个民生亮点,一项项民生成就,正是基层治理这项(zhèxiàng)“大工程”中关于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的生动注脚,它们共同汇聚(huìjù)成不断上扬的幸福曲线,展现出群众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(xìngfúshēnghuó)。
稿件来源:青海(qīnghǎi)观察客户端 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(rìbào)原创稿件,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,未经书面许可(xǔkě)严禁转载,违者必究!
青海日报融(róng)媒体记者 乔 欣 通讯员 徐志涛
城乡社区是社会基层(jīcéng)治理的(de)(de)重心,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。社区也是党和政府联系、服务居民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既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,又是为民服务的最前沿。
社区“居民议事会”正在听取并讨论居民意见建议。图片由西宁市(xīníngshì)城西区虎台街道(jiēdào)提供
近年来,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将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有机结合,通过在(zài)小区打造(dǎzào)“红色堡垒”,激活“神经末梢”,让组织在小区“建家”,服务在小区“安家”,着力把居民小区建设成宜居(yíjū)宜人(yírén)的“幸福家园(jiāyuán)”。“社区是我家、建设靠大家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,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也正在悄然形成。
居民千件事,小区一张网。“支部(zhībù)建在小区里,服务也就(jiù)送到了家门口!小区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、多方参与,积极组织志愿服务、开展文化(wénhuà)活动(huódòng),让居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新西社区馨宁小区第二党支部书记吴立新告诉记者。
小区(xiǎoqū)虽小,却连着千家万户。虎台街道在(zài)(zài)推进市域治理工作过程中,围绕“治理创新”和“服务升级(shēngjí)”两条主线(xiàn),以党建“一根针”牵引基层治理“千条线”,将支部“融(róng)”进小区,先后在6个城市社区组建78个小区党支部,覆盖157个小区楼院,并将3000余名(yúmíng)直管党员全部纳入小区党支部管理,畅通了(le)党组织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各城市社区持续在建(zàijiàn)强基层党组织上用力、在提升治理能力上用劲、在为民办事服务上用情,着力找准“小切口”,在做优为服务增温、促治理提效这篇“大文章”的同时,也写好了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的新篇章。
社区工作者在辖区开展走访慰问活动。图片由(yóu)西宁市(xīníngshì)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
基层社会治理(zhìlǐ)任务重(zhòng)、头绪杂、难点多,仅仅依靠社区干部“单打独斗”,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(de)民生问题。针对这一现状,虎台街道积极推动各方力量有机结合,致力于将社区治理从“独角戏(dújiǎoxì)”变成(biànchéng)“大合唱”,坚持“群众的需求在哪里,阵地就覆盖到哪里,服务就延伸到哪里”的目标导向。小区(xiǎoqū)党支部成立后,小区党员(dǎngyuán)在家门口有了组织,各小区党支部通过业主微信群、党员交流群、宣传公示栏(gōngshìlán)等方式发出倡议,号召党员主动亮明身份(shēnfèn)、履行承诺,并参与小区治理。各社区先后打造了“移动(yídòng)办公桌”“幸福邻里汇”“七彩志愿服务”“南凉五花志愿服务”等为民服务品牌,真正实现将小区服务送到居民门口、走进群众心坎。
走进海晏路社区海晏路38号院,居民(jūmín)们对小区(xiǎoqū)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赞不绝口。“小区环境变美了,邻里关系也更加(gèngjiā)和谐,大家生活在一个小区就像一家人一样!”居民韩玉芬说,过去居民反映的问题(wèntí),业委会解决不了,物业公司不接招,最终变成了烂摊子,有时候小问题还会拖成大问题,现在居民有问题,社区第一时间出面,积极协调帮助解决,居民幸福感(xìngfúgǎn)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(tíshēng)。
社区(shèqū)工作者在辖区开展走访慰问(wèiwèn)活动。图片由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
海晏路38号院建成(jiànchéng)于1994年,是虎台(tái)街道46个老旧三无小区(xiǎoqū)之一(yī)(zhīyī),建成后一直没有物业和业委会,环境脏乱差、居民(jūmín)矛盾多。聚焦老旧三无小区“看得见的管不着,管得着的看不见”问题,社区(shèqū)坚持共建共治共享,推行“4+N”联席会议制度,整合社区党委、小区党支部、业委会、物业企业和驻区职能部门、“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”、在职党员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网格员、“红袖标”等治理力量,每月开展“听邻说事、请邻议事、帮邻办事(bànshì)、让(ràng)邻知事、由邻评事”工作,让相关各方由“背对背”到“面对面”,合力改善社区生活环境、基础设施等,成功营造了平安和美“新”社区。
除此之外,各社区党组织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对社区直管党员设岗定责、践诺承诺,设置了政策宣传(xuānchuán)、志愿服务、卫生整治、巡查监督、便民服务等(děng)服务岗位(gǎngwèi)。同时,还开展“双进双联四服务”“党员入格一网兜底”活动(huódòng),建立“工作在单位、活动在社区、奉献双岗位”的长效机制,1200余名在职党员走进社区,主动(zhǔdòng)参与社区文明创建、纠纷调解、弱势帮扶、平安(píngān)防控、政策宣传、矛盾化解、隐患排查等工作,争做社区示范者(shìfànzhě)、志愿者、带动者。
楼道里许久不亮的灯修好了、损坏的外墙(wàiqiáng)被粉饰一新了、堆积的杂物终于(zhōngyú)清理了……一件件琐事,通过(tōngguò)共商、共议、共治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平安是极重要的(de)民生。在虎台街道大街小巷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(zhōng),随处可见这样一群(yīqún)“红袖标”,他们(tāmen)穿梭在宾馆、餐馆、酒吧、烧烤摊等场所开展安全巡控、隐患排查、防范宣传、清理整治、便民服务……他们就是“红袖标巡逻队”。
网格(wǎnggé)化是治理(zhìlǐ)规模的细化,也是城市微观治理的体现,在优化基层(jīcéng)治理体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街道社区全面构建起联防联控、群防群控的社会治安防线,采取“网中有格、格中有人、人人负责”的网格化管理,在辖区共划分100个网格,成立网格党小组41个,打通了社区治理“经脉(jīngmài)”,形成了“街道—社区—小区—楼道—户”全域网格治理,通过小网格撬动大治理,让群防群治力量动起来,基层治理“活”起来,使基层治理更加(gèngjiā)有力、警网融合(rónghé)更加完善、服务群众更加到位,共同构筑起了居民(jūmín)安全的“防护墙(qiáng)”。
社区工作者在辖区走访入户时和居民(jūmín)一起(yìqǐ)包饺子。图片由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
各(gè)社区学习借鉴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经验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把需求的“哨子”交给群众,把解决的“担子(dànzi)”留给社区,将城管、民政(mínzhèng)、社保等部门职责“联起来”,党务、政务、商务等事务(shìwù)要素“聚起来”,采取“党群(dǎngqún)议事厅”“居民议事会”“民情恳谈会”“楼院板凳会”等多种方式,实现(shíxiàn)了“民事民提、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决、民事民评”。
同时,社区通过设立“民情恳谈室”“书记接待日”,广泛征询低保申请、文明创建、环境卫生、物业管理、爱老服务等群众普遍(pǔbiàn)关心的热点(rèdiǎn)、难点问题,真正实现(shíxiàn)了民情沟通无遗漏、服务群众零距离。
如今,邻里间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少了(le),居民与社区的距离(jùlí)也越来越近了,城市更有温度、社会更具认同、居民更加幸福。
一个书包、一本词典、一辆(yīliàng)轮椅、一袋米面……物品虽小,但饱含着辖区群众对改善生活、向往未来的期待(qīdài)。不久前,西宁行知小学二年级(2)班丁有红小朋友盼望能够有一支钢笔,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,获得更优异(yōuyì)的学习成绩。西宁熊猫馆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党员姚鑫(yáoxīn)认领了这个“微心愿(xīnyuàn)”,为她送上盼望许久的钢笔,帮她圆梦。
社会治理,说到底,就是(jiùshì)对人的(de)服务和治理。“解群众之难,纾百姓之忧”,只有把群众的需求当成“指南针”,才能把事情办到(bàndào)群众心窝里。一个个“微心愿”的实现、一件件“关键小事”的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幸福“满格”。而这,正是基层(jīcéng)治理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生动(shēngdòng)实践。
社区网格员正在为居民(jūmín)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和常识。图片(túpiàn)由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
服务好群众(qúnzhòng)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好方式。虎台街道各(gè)社区坚持把满足辖区群众需求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建立资源清单、服务清单、需求清单和“微心愿”墙(qiáng),形成群众“点单”、街道村社“派单”、在职党员“领单”的工作回路,实现(shíxiàn)“点对点”精准高效服务。社区普遍建立和完善(wánshàn)了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(liúchéng),将审批内容、办理程序、申报条件、办理方式等进行公示公开,并制作温馨提示(tíshì)连心卡(kǎ),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对各项办事程序一目了然,提高了办事效率,让居民在“家门口”共享便利服务。
除此之外,各(gè)社区采取(cǎiqǔ)错时服务、上门服务、延时服务等方式,实现(shíxiàn)服务群众无缝对接,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、高效(gāoxiào)、便捷的公共服务,把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(yī)公里”变成“最美零距离”。近年来,解决了防盗门更换、小区垃圾分类(fēnlèi)、粉刷楼道墙面、维修排水管网、老旧小区改造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余件(yújiàn),实现群众微心愿800余个。持续推进党建引领“有诉必应马上办”工作机制,解决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馈问题1100余件……一个个民生亮点,一项项民生成就,正是基层治理这项(zhèxiàng)“大工程”中关于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的生动注脚,它们共同汇聚(huìjù)成不断上扬的幸福曲线,展现出群众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(xìngfúshēnghuó)。
稿件来源:青海(qīnghǎi)观察客户端 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(rìbào)原创稿件,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,未经书面许可(xǔkě)严禁转载,违者必究!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