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」施秉花山村:奏响“红”与“绿”交响曲

体育正文 17 0

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」施秉花山村:奏响“红”与“绿”交响曲

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」施秉花山村:奏响“红”与“绿”交响曲

在施秉县(shībǐngxiàn)双井镇(shuāngjǐngzhèn)花山村的田野上,百亩红薯田里,村民们弯腰覆膜的身影在阳光下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耕图。 微风(wēifēng)吹过,地膜沙沙作响,湿润的泥土中孕育着新苗的生机,仿佛在(zài)应和着村民们忙碌的节奏。 红薯田里的“红色希望(xīwàng)” “苗要(miáoyào)栽正,土要压实,这样成活率才(cái)高。”花山村党支部书记舒忠药赤脚踩在松软的田垄上,手里攥着一把翠绿(cuìlǜ)的红薯苗,向村民们示范栽种技巧。 据介绍(jùjièshào),花山村依托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去年红薯(hóngshǔ)种植迎来大丰收,亩产突破8000斤,总产量达(dá)160万斤,村里与思南县(sīnánxiàn)三道水乡的红薯粉加工厂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,彻底解决了销路问题。 “以前种红薯怕卖不掉,现在只管种,合作社包收(bāoshōu),价格还稳定。”村民龙大叔一边麻利地插苗,一边笑着说(shuō)。 田间地头,20多位村民分工协作,有(yǒu)的弯腰铺膜,有的低头栽苗,有的挥(huī)锄培土,动作娴熟而利落。 “一天能挣100多块,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小孩,维持日常开销没问题。”舒大婶抹了把(bǎ)汗,笑容里透(tòu)着满足。 放眼望去,连片的红薯田在阳光下泛(xiàfàn)着银光,新栽的秧苗整齐(zhěngqí)排列,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 这片“红色产业”不仅让撂荒的(de)土地重焕生机,更成了(le)村民增收的“致富田”。 冬瓜(dōngguā)架下的“绿色财富” 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,拐过一道山梁,百亩冬瓜田(tián)映入眼帘(yìngrùyǎnlián),2米高的竹支架纵横交错,蔚为壮观。 “这个品种叫黑皮冬瓜(dōngguā),采用棚架立体种植技术,预计亩产可达1800公斤。”村里首个规模种植冬瓜的舒秀金正背着喷雾器(pēnwùqì),在瓜架间来回穿梭(chuānsuō)。 去年(qùnián),舒秀金参加了县里(xiànlǐ)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,学习了棚架立体种植技术。 与传统(chuántǒng)爬地种植相比(xiāngbǐ),吊蔓栽培能减少病虫害,提高商品瓜率40%以上。 “以前种冬瓜(guā),瓜挨着地,容易烂(làn),现在吊起来长,瓜形漂亮,还能多卖钱。”舒秀金说。 “双轮驱动”铺就(pùjiù)致富路 “红薯和冬瓜,一个‘红’一个‘绿’,成了花山村的‘致富双宝’。”舒忠药站在田埂上(shàng),望着(zhe)连片的产业基地,语气里满是自豪。 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花山村形成了红薯、冬瓜订单(dìngdān)农业的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条。 “今年预计(yùjì)户均(hùjūn)增收1.2万元,产业兴旺了,乡村振兴才有底气。”舒忠药说。 行走在花山村的(de)田垄间,汗水浸透衣背的村民,阳光下泛着银光的地膜,无不诉说着这片(zhèpiàn)土地的生机。 乡村振兴,从来不(cóngláibù)是抽象的概念(gàiniàn),而是由一个个躬身劳作的背影、一株株破土而出的秧苗、一张张洋溢着希望的笑脸共同编织的画卷。 在花山村,“红”与“绿(lǜ)”的交响(jiāoxiǎng),不仅是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种植技术的碰撞,更点燃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 当舒(dāngshū)大婶擦拭汗水时脸上的笑容,当舒秀金轻抚瓜藤时专注的神情,都在告诉我们:乡村振兴(zhènxīng)最动人的风景,永远是人。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乡村振兴的乐章正越奏(zòu)越响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化勇(chénhuàyǒng)
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」施秉花山村:奏响“红”与“绿”交响曲

相关推荐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请拖动滑块解锁评论验证通过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